中國攝影網“十佳攝影師”的評選,旨在篩選每年最佳攝影作品,鼓勵和表彰在藝術攝影創作中取得杰出成就的優秀攝影工作者,激勵攝影家的創作熱情,推出更多反映新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斗、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為攝影家提供展示攝影才華,學習交流的平臺。促進和推動中國攝影事業的發展。
繼2018年度中國攝影網十佳攝影師評選之后,今年將繼續舉行第四屆2021年度中國攝影網十佳攝影師評選活動。2021年度共刊發167名作者183篇專題,經作者報名確認,將從2021年度在中國攝影網公眾平臺刊發的專題作品中按照閱讀量、點贊量、有效留言量由高到低排序,并結合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以及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等綜合考察,共篩選出63位攝影師進入2021年度中國攝影網十佳攝影師候選名列。
評選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公布候選作者名單及作品,由公眾進行投票評選,共分ABCD四組展示精選作品。
第二階段,由中國攝影網組織著名攝影家、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進行終評。并結合閱讀量、點贊量、有效留言量、投票量確定2021年度(第四屆)中國攝影網十佳攝影師和十佳攝影師提名。
入選中國攝影網十佳攝影師和十佳攝影師提名,將頒發2021年度(第四屆)中國攝影網十佳攝影師榮譽證書,入編《中國攝影網》雜志,適時組織安排線下展覽。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
中國攝影網
官方網站
中國攝影網
(www.dgguishu.com)
協辦單位
新藍網
人民攝影報
港深珠澳攝影聯盟
天津市文化旅游攝影協會
公眾評選截止時間
2022年6月10日24時
特別提醒:
公眾評選目的是為了簽約攝影師作品的推廣和交流反饋,強烈反對刷票等不正當商業行為,主辦方將密切關切,同時也請公眾監督,刷票將取消評選資格。
舉報郵箱:cnphotos@163.com。
候選作品展示
D01、馮發鋼《風情萬種》
用綠色食物自身特質的自然屬性,重新組織建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情景;以簡略的點、線、面構成人物的基本形態呈現其精神面貌;一幀幀特有材質所構成的微型景觀展現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如此構想完成的系列組照,講述了人生中的某個理想節點。
歸倉
月光
女孩
小戶
玉米地
馮發鋼,湖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宜昌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攝影作品《風情萬種》(1--6)入選27屆國展;
攝影作品《幻舞青春》入選宜昌市第四屆新力量攝影藝術展;
攝影作品《戰“疫”》入選宜昌市第五屆新力量攝影藝術展。
D02、華希良《界山·朔地》
縱觀我國的地質版圖,在分布眾多的山脈之中,大多為東西走向,而南北走向的除了位于西南腹地的“橫斷山脈”外,就是寧夏與內蒙古省界之分的“賀蘭山”。
長約220公里,平均寬度僅為30公里的賀蘭山,盡管在我國分布的山脈中很不起眼,但因有效阻擋了西南季風“西進”和西伯利亞冷風“東上”,以及騰格里沙漠“東移”,而成為了我國季風與非季風、干旱與半干旱、荒漠與半荒漠地區的重要地理“分界線”。
長期以來,掠過寧夏與內蒙古“界山”(賀蘭山)的“西北風”,與黃河流經賀蘭山坡地所形成的“沖擊性”平原相互“撞擊”、相互“磨合”,便形成了寧夏北部獨具特色的地貌特征。由此,在寧夏平原,自遠古的西周時期,也就有了“朔風”和“朔地”之稱謂。
橫亙的“界山”(賀蘭山)、廣袤的“朔地”,再加之來自于遙遠西伯利亞那凜冽的“朔風”(西北風),使得寧夏北部平原呈現著在農耕背景下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取向。
盡管興趣于人文攝影已經多年,但我知道:由于自身的膚淺認知,再加之紀實攝影在影像元素內在聯系與再現表達的局限性,僅能以“切片式”場景轉換的方式加以呈現,以供交流。
華希良, 陜西長安人,中國攝影藝術學會會員,寧夏攝影家協會會員
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長年注重黑白、人文攝影,作品多見于專業報刊媒體,多幅作品在省內外影展、影賽中獲獎、展覽。
D03、張宏川《荷之形態》
最早拍攝荷花已是10年前的事。那時的我拍攝的作品里有光線、構圖、色彩;時過進遷,現在,我的作品里多了一些對宇宙人生的感悟。
荷之形態,姿態萬千。時而亭亭玉立,時而搔首弄姿,時而單純可人,時而嫵媚多情。在荷花的多重形態中,不變的是時間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傷感。
荷塘里,除了荷花、荷葉,還有耐以生存的昆蟲、動植物,它們有的棲息在荷葉上,有的生活在水中,炎炎的夏日里,它們吹拉彈唱,一同演繹生命的精彩。
張宏川,1989年8月生于安徽,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上海高級攝影師。
2011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圖片攝影專業,畢業后一直從事與攝影相關的媒體工作。熱愛藝術、喜歡發現新的視角和獨特的視覺語言。
2017 IPA國際攝影獎中國大獎賽4項金獎;
2017 AIPU畫廊 紐約國際攝影藝術展;
2017-2018參加2017第17、18屆平遙國際攝影節;
2018美國紐約國際藝術博覽會;
2018獲視覺中國“best 10”年度攝影師獎;
2018第三屆全國青年攝影師導師推薦獎;
2018寧波國際攝影周;
2018-2020第12屆、13屆中國攝影藝術節;
2020第九屆臺中國際攝影藝術展;
2020北京國際攝影周;
2020“日?!で啻骸薄嗄陻z影師作品聯展;
D04、王憶舟《日?!そ鹑A》
這是最初因為身為父親的我和兒子約定而產生的影像,我們兩約定,兒子每天寫日記,父親每天拍一張有意思的照片。
這個約定已經三年多,這1000多個日夜中凝固的某個瞬間,拍的是金華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有白天,有夜晚,有歡笑,有無奈,最關鍵的,無論拍的是什么,都是真實的,也覺得有那么一點意思,至于是什么意思,見仁見智。
作為攝影人的我,始終相信攝影的力量。父子兩的約定更促使我從2018年5月10日,堅持每天用手機攝像鏡頭記錄著社會,同時也記錄了我當時的心境,這些影像記錄是瑣碎的,但就像拼圖,拼在一起能讓人感受我們這個城市的變化,也反映了我三年來的心路歷程。
希望這些影像能讓觀者感受金華的獨特氣質,我愛我的家鄉,我會繼續記錄我們這座城市,繼續留下自己對攝影的感悟,繼續自己熱愛的街拍。
《色調一致》2021年5月6日,浙江金華朝官巷
《我的眼中只有你》2019年4月20日,浙江金華人民廣場
《背向》 2021年7月18日,浙江金華文化路
《舞蹈訓練班》2021年5月23日,浙江金華東市北街
《現場》2021年3月16日,浙江金華永盛廣場
《形象工作室》2021年7月11日,浙江金華府上街
《走過》2020年10月6日,浙江金華楊思嶺路
《背后》2021年7月30日,浙江金華中山路
王憶舟 ,祖籍浙江永康,現居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
愛好旅游、美食和攝影,尤其偏愛手機紀實攝影,作品曾獲得首屆拾城攝影獎手機組銀獎。
會繼續用鏡頭關注社會,記錄生活,發現美好,表達想法,相信攝影的力量!
D05、王再鎖《江畔拾影》
長江流經安徽蕪湖段拐了一個大彎,自此由南向北奔流而去。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他的名篇《望天門山》中描寫的天門山就坐落在這里。長江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一直用她的胸襟、氣度,激發了無數人的豪情和壯志。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江邊的污染企業越來越少,取代它們的是一座座生態化的公園,江邊成了人們休閑,鍛煉的好去處。本著生活在哪里攝影就在哪里的精神,閑暇時帶著相機,漫步于江邊,拍攝下長江邊人們的影像。
本組作品拍攝的內容比較松散,沒有一條特別明顯的主線要去表達,只是圍繞著江邊把看到的一些場景記錄下來,注重的是情緒。
晨練
行為藝術
瑜伽
少女
覓食的貓
練
訪友
王再鎖 , 安徽省蕪湖市人。中國新聞攝影協會、中國電力攝影協會、安徽省攝影家協會、蕪湖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業余從事攝影創作,喜歡街頭紀實攝影。
D06、張西南《陳錦茶鋪的隔壁子》
中國的茶館歷史十分悠久,且品茗場所有多種稱謂,茶館的稱呼又多見于長江流域。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依據史料記載和延續,茶早已成為中國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喝茶也是四川人對生命的一種態度。
如果說,陳錦先生是用近40年的時間從社會、歷史、人文等專業的角度系統深入地挖掘四川本土茶鋪文化,而如吾等攝影人拍攝的有關“茶鋪”的影像基本都是游走四方、互不相識的“過客”和零散“茶客”。
在此,我把自己40年記錄成都街頭巷尾,以及游逛四川鄉鎮影像中涉及“茶鋪子”的零碎老照片拿來“串燒”一番,權當陳錦茶鋪“隔壁子”的李大爺、王大爺、張大爺、趙婆婆等眾生一起喝喝茶、擺擺龍門陣。
2013年,陳錦先生依據川西傳統茶鋪的竹椅子、四方角的木桌、蓋碗茶杯、戲臺子等典型的老茶鋪的樣子在成都高新區天府一街699號鐵像寺水街創立的“陳錦茶鋪”。
這里自然也成為說普通話的成都人感受成都茶文化活態體驗之地。
1987年3月,四川成都市青羊區新華東路。喝茶、遛鳥、嗑瓜子、擺龍門陣……
這就是成都大爺生活嗜好。
1995年11月,四川成都市青羊區東二道街。
曬曬太陽、喝喝茶,這一直是成都人冬日里的生活習慣。
2012年7月1日,四川成都市雙流縣彭鎮觀音閣老茶館。
殘留著“紅色記憶”的墻、竹編泥糊的壁、斑駁的老虎灶、冒著蒸汽的水壺……都在等候著每一位茶客的到來。
2012年7月1日,四川成都市雙流縣彭鎮觀音閣老茶館。
躺平、放松、“吹噗打鼾”,再熱的天氣也就怡然自得“心靜自然涼”。
2012年7月29日,四川成都市雙流縣彭鎮觀音閣老茶館。
深深地拔一口葉子煙,一身都舒舒服服。
2013年2月18日,四川成都市雙流縣彭鎮觀音閣老茶館。
那些年頭,到這里的茶客都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也沒有受到商業化侵擾。
2014年11月13日,四川成都市雙流縣彭鎮觀音閣老茶館。
喝完茶水,再“剪腦殼”(指理發),然后回家“吃晌午”(指吃午飯)。
2016年9月9日,四川成都市簡陽石橋鎮。
這是遠近聞名的一間用紅布遮擋屋頂和殘存清式建筑風格的老茶鋪。
2020年11月23日,四川成都市錦江區大慈寺。
喝茶、耍朋友、約會、同學會、談生意、旅游小座一會兒……只要你來到四川成都,你一定要到“陳錦茶鋪”的隔壁子喝喝茶,感受一下“川茶味道”。
張西南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四川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1976年高中時期喜歡舞墨弄畫,寫寫素描、畫畫國畫;1978年在成都春熙路排隊買了臺“海鷗120-4B”照相機,爾后“棄畫玩機”撥弄照相機,從此,一頭“發燒”扎入業余攝影……
1982年開始在報刊上發表攝影作品,上百幅攝影作品先后在《鐵道建設報》、《成都晚報》、《人民鐵道》、《工人日報》、《四川日報》、《長江日報》、《河南日報》、《華西都市報》、《四川經濟日報》、《四川工人日報》等報刊、雜志上發表。同時,屢次在國際、全國、?。ú浚?、市級專業攝影展覽中展出和獲獎。
1990年代初開始在《大眾攝影》、《攝影世界》、《人民攝影報》等主流雜志、報刊上刊發和攝影賽事中獲獎、入選。
2020年7月出版《老成都記憶》個人攝影書籍。
D07、葛世卿《殘船草方格治沙》
東鄰毛烏素,北接烏蘭布和,西瀕騰格里,三面環沙的寧夏是我國土地沙化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
中衛市,常年受到沙漠侵襲,沙化嚴重,沙漠曾一度逼近到距離城區僅4到5公里的地方。
上世紀50年代,沙坡頭還只是一個戶不過十,人不過百黃河邊上的小村莊,為了建設穿越騰格里沙漠的第一條鐵路“包蘭鐵路”,1955年中科院沙坡頭沙漠研究實驗站在沙坡頭安營扎寨,打響沙漠筑路與防沙治沙的攻堅戰。
1957年,包蘭鐵路建成,但是鐵路總是被風沙掩埋,需要大量的鐵路工上軌道清沙。
以固為主,固阻結合,用鐵锨將稻草對折扎進沙里,半埋半露,扎成正方形的格子,連成片,這就是科研人員和中衛治沙人員摸索出的“草方格”,經過三年五年后,沙面上形成的生物結皮,更有效固定沙面,沙丘不再移動,更有利于沙生植被生長。
中衛市北部沙區有約168萬畝,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已治理利用面積147萬畝?!斑^去沙進人退,現在人進沙退”。治沙成果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肯定,獲得“全球環境保護500佳”稱號,草方格治沙法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以固為主,固阻結合,用鐵锨將稻草對折扎進沙里,半埋半露,扎成正方形的格子,連成片,這就是科研人員和中衛治沙人員摸索出的“草方格”,經過三年五年后,沙面上形成的生物結皮,更有效固定沙面,沙丘不再移動,更有利于沙生植被生長。
中衛市北部沙區有約168萬畝,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已治理利用面積147萬畝?!斑^去沙進人退,現在人進沙退”。
運草拖拉機艱難的行進在沙漠中。
拖拉機無法到達的地方,只能靠人力一捆一捆的提過去。
藍天下,黃沙上,幾代治沙人的努力,沙漠終將變為綠洲。
葛世卿,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寧夏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銀川市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1984年開始從事攝影活動,1986年參加寧夏首屆“現代藝術攝影大獎賽”。1988年參加寧夏“十一人青年攝影聯展”。2000年參加“陜、甘、寧四千里紀行”紀實攝影活動。2002年參與實施“世界攝影家眼中的寧夏”大型攝影活動。2003年參加由國家文化部組織的全國12位攝影家、攝影理論家、學者赴臺灣攝影文化交流活動。
2006年策劃實施《銀川電視臺》播出的《今我寧夏》電視專題節目、2007年策劃實施《銀川電視臺》電視方言情景劇《百姓扯么》欄目。
2010年10月拍攝四集電視紀錄片《朔方鹽州》;2012年9月三集電視紀錄片《六盤天歌》;2016年12月三集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馬背上的共和國》;2019年3月五集電視紀錄片《守望家風》在中央電視臺10套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2020年9月拍攝由中央電視臺、水利部、北京電視臺聯合攝制的六集電視記錄片《黃河安瀾》。
2021年9月攝影作品《草方格治沙》獲第十三屆“大河上下”黃河流域九?。▍^)攝影作品展一等獎。
D08、張程彥《百年·寧波》
城市高樓林立,居民生活幸福在一百年前也是人們遙不可及的“遠方”,一百年后的寧波,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我以一組古今對比,呈現出現代寧波的發展與繁盛,向偉大的遠方繼續前進。
1921年的寧波鼓樓,在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后仍舊巍然不倒。
2021年的寧波鼓樓,不再是單純意義的一座古城樓,而是一個與現代商業融合的旅游休閑場所。
1931年的機場路舊址還是城西老寧波人聚集最多的地方。
2021年的機場路,這里是寧波目前最大的城市立交,對寧波城西的交通擁擠的狀況有很大的緩解。
1951年的新江橋,是建國以來寧波市中心最繁忙的一條路。新江橋最初為1862年由英國人通過《南京條約》建起的浮橋,新江橋浮橋的歷史開端不免蒙上了一抹悲憤的色彩,1950年建成三孔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2006年9月11日晚9時,由于被鑒定為危橋,新江橋被緊急封橋。
2021年的新江橋,本著“修便橋、拆老橋、建新橋”的決心,為寧波人民打造的具有寧波特色新型便民工程。
1961年的寧波三江口,千百年來,寧波的格局都是以三江口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拓展,從未改變。
2021年的寧波三江口,它依舊扮演者城市中心的位置,正值建黨百年之際,江面倒影著中國紅,每一處熒幕也為建黨百年慶祝著。
1971年的寧波站,他是這座城市的門戶。
2021年的寧波站,他外形好似一道知名甬菜——紅膏嗆蟹,不少市民觀看鐵路寧波站后稱其恰似一只紅膏熗蟹笑迎客。
1981年的天一廣場,是個 成熟的居住地了,有菜場,有五花八門的小攤,更有大型的老字號店鋪,生活氣息十足。人們在家門口做著家務,與鄰居聊著天,穿梭在各條大街小巷里的也只有自行車。孩子放學后在大街小巷中玩鬧,那時候那個地方還都是老房子,青磚鋪地的小巷子甚至于開不過一輛車的小街。
2021年的天一廣場,是當年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寧波最大的水幕電影、最高40米的擎天水柱……圍繞著音樂噴泉的這些標簽,承載了寧波人滿滿的回憶。
張程彥,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本科生,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D09、王玉甫《迷?沙》
2021年的春季,來自蒙古國的沙塵暴肆虐中國北方。其力道之猛,時間之長,影響之大,近幾十年罕見。一時之間如何治沙成為各方議論焦點。人類在發展的同時,如何學會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做好環境保護應該成為全人類基本共識。
王玉甫,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2013年,開始接觸攝影。2016年,《快拍,快拍》獲得天津市第十七屆攝影藝術展銀獎;《漁光曲》獲得天津市第十七屆攝影藝術展優秀獎;2020年,《午后的慵懶》入選第四屆寧波國際攝影周并在第十三屆中國攝影藝術節以聯展方式展出。2021年,《迷?沙》入展麗水攝影節,《表情包》以聯展方式入展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D10、費浪萍《三官堂大橋》
2015年初,我就對位于寧波市東部,連接高新區院士路與鎮海區明海大道,新建一座世界級最大懸臂施工鋼桁橋梁三官堂大橋有所耳聞。
六年來,我對大橋進行了零距離跟蹤拍攝,將近十萬張建設者們的工作、生活場景,被建設者們吃苦耐勞、頑強堅毅和樂觀向上的精神所感動。
我三次背著十幾斤重的器材,咬著牙爬上橋頂—高度46米,相當于16層樓的高度。用不同角度俯拍。兩次乘著海事船360度拍攝最后兩節中跨大節段吊裝合攏的壯觀場面。
經過整整六年設計工程師、技術人員及建設者的艱辛勞動付出,一座具有世界級水平的跨江大橋一三官堂大橋,在寧波市高新區東部崛起。
2020年9月26號下午,在大橋開通儀式上,我的攝影作品不僅得到了四川路橋公司和建設者們的認可,也得到了寧波市市長認可。
為城市留影,為百姓畫像,為未來留存記憶,這一直是我的攝影初衷。
2017年11月1日,鋼桁梁臨時支架焊接
2017年12月24日,首節鋼桁梁吊裝
2018年6月17日,鋼桁梁焊接,技術人員核對各項數據記錄
2018年10月12日,橋面板滑移工作
2019年6月10日,建設者們為了趕工期,早日通橋,簡單的吃早餐
2019年8月8日,桁上吊機安全繩穿掛,整個鋼桁梁結構在成橋之前需分塊組裝,最后連接成為一個整體
2019年9月25日,三官堂北岸第一塊三節段橋面板安裝
2019年10月31日,龍門吊焊接制作
2019年12月25日,最后一段鋼桁梁中段s24s25整合,經過5年艱苦的建設,整座南北橋梁貫通
2020年5月12日,橋面EBCI層施工
2020年7月23日,早霞下三官堂大橋身姿
費浪萍,2006年退休,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2010年求讀于寧波江東老年大學計算機系
2013年求讀于寧波老年大學攝影及后期制作
2018年加入寧波市攝影家協會
2020年加入浙江省攝影家協會
D11、鄭祖林《我和地球爭呼吸》
隨著生產生活的日益富足,我們的綠色家園也正在被各種廢棄物填滿。資源回收再利用,是保持家園綠水青山的重要舉措。我們要發揚愚公移山精神,與愈加嚴重的廢棄物排放作斗爭。
廢棄汽車
廢棄鋼筋建材
廢棄布料
廢棄可樂瓶
廢棄紙板
共享單車
鄭祖林,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攝影藝術協會主席團成員兼副秘書長,杭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團成員,杭州市攝影家協會航拍分會副主席,杭州江干區攝影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杭州市十佳攝影師。2018年、2019年度被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授予“優秀志愿者”。
D12、劉念?!蹲硬怀懈笜I》
“么兜”的真名叫郭昌巍,37歲,是江西贛州市一名自由攝影師,大專學歷,戴眼鏡一臉書生樣,如不說看不出他與漁民有什么關系。但他確是從漁民郭家“游”上岸來的。他走上了一條與父輩漁民生活不同的路,他愛玩電腦,用攝影掙錢為生。常跟他玩攝影的朋友喜歡叫他的網名“么兜”。他也是給自己下了一個定義“專營攝影”。
郭昌巍回到父母的小漁船熟練地往江中劃去。(2014年7月26日)
“么兜”,也許是當地客家人對木木呆呆本份人的放心,對沒有心計之孩子的一種褒愛稱謂。從小在小漁船上晃來蕩去的郭昌巍,長大后,父母的小漁船裝不下他的憧憬,贛江寧靜的河面游不出他想要的現代生活,郭昌巍不愿再受父輩宿命的約束,有了自己的人生選擇。
郭昌巍的父母親,兩家祖祖輩輩都是以漁業為生的漁民,四季以船為家,在贛江源頭的八境臺下討生活。千里贛江的源頭是章貢兩江,合而為贛,因兩江合流于此,地型如龜尾當地人稱之龜角尾,岸上有兩棵數百年的古榕樹,據郭昌巍的父親說,是他的祖爺爺當年種下的,如今一樹成林,枝繁葉茂。
贛江上,父親打漁回來,孤獨的小漁船正在駛回寧靜的河灣(2017年7月17日)
晚霞中,郭昌巍在父母的漁船上準備下水清涼一下。(2017年7月17日)
上世紀八十年代,母親順聽舅舅撮合,說嫁給郭家吧,在船上討生活,至少鞋子都可以省下好幾雙。從此,母親與父親的兩條漁船拼在了一起,這是他們成家的全部家當。郭昌巍說,從小他主要是跟著爺爺奶奶在岸上長大,但也常上漁船陪伴父母,夏天熱了,光著身子就泡贛江水;餓了,父親往水里一網下去,一臉盆的各式魚等就有了……
現在的郭昌巍常擔心著父母不舍的小漁船,會在有空時到漁船上與父母吃吃飯,幫幫事;念著兒時船上的光陰,光著膀子滋溜到河水中爽一會兒。
“做客”上船的兒子郭昌巍邊看父親織漁網邊聊天。(2017年8月6日)
前些年,父母盼兒子早日成家急,但“么兜”這人拖到三十多歲才結婚生子。愛攝影愛專研電腦的郭昌巍,不想變成如父母一樣的漁民。父母又怕他不誤正業,為這事,好長一段時間,父子之間成了一對“沉默寡言人”。
“過去,這章貢兩條江就像馬路一樣熱鬧?,F在,水面上再也聽不到船工的號子和汽笛聲了!”,滿臉滄桑的父親,面對寂靜的江河時常感嘆。(父親知道,如今的社會,迅速飛奔的高速公路才是發達的象征,百舸爭流的贛江水運不再……)
“我從小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多一些,所以更少與父母在風浪中的船上。想想父母的苦,也常生愧疚之心?!?,現已成家的郭昌巍說:“我與父親曾有隔閡,但從來沒有覺得這是無法逾越的。我花了很長時間去適應、去理解,盡量不沖動,心平氣和,但導火線還是在不經意間蕩漾開來,直到自己成家,才對父親更多的理解與關愛?!?/p>
父親說:兒子不愿當漁民,他也就心存“退休”了,他也高興。兒子不再受老輩人的那份累,是好事,只要他們過得好!
黃昏時分的龜角尾下,漁民準備做晚飯。(2017年8月15日)
在祖爺爺種下的大榕樹下,郭昌巍父子自拍留影。(2021年6月16日)
劉念海,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協會會員、江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士、贛州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原贛南日報社資深攝影記者,曾連續三年榮獲“人民日報華東十佳攝影記者”、新華社江西分社十佳優秀攝影師、贛州市十佳記者、十佳優秀藝術家等榮譽稱號。
D13、李結義《救災一線的戰友兄弟》
從軍十余載,
每逢參與駐地搶險救災,
我都會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那些勇上一線、
奮不顧身的戰友兄弟們。
當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
就是武警官兵沖鋒陷陣的時候。
在大涼山火災、洪災救援一線,
永遠有一群橄欖綠的身影。
他們時刻聽從人民的召喚,
用鋼鐵之軀守護著駐地的安寧。
2014年3月19日,武警官兵在西昌市瀘山風景區奮勇撲火。
2014年10月20日,涼山州美姑縣柳洪鄉突發泥石流,一輛面包車和車內7名乘客被困。武警官兵在現場實施救援。
2019年8月16日,由于受持續降雨影響,造成涼山州甘洛縣成昆鐵路涼紅至埃岱站間高位巖體突然塌方,武警官兵在成昆鐵路隧道口警戒設卡。
2020年4月2日,武警官兵在西昌火災現場撲打明火。
2020年6月29日,武警官兵在冕寧縣大馬烏村幫助群眾搶救物資。
2020年6月30日,駐地武警黨員突擊隊在大堡子村受災現場開展向黨旗宣誓活動。
李結義,新華社、中新社、人民圖片、視覺中國等多家知名圖庫簽約攝影師,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2000余篇幅新聞稿件刊發于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光明日報等軍地主流媒體,數十幅攝影作品在全國、全軍攝影比賽中獲獎、入展。
D14、辛阱宇《無相》
無相,即眾生相,無關膚色,種族,階級,性別,年齡,職業。每個城市的漫游者們,面對這場病毒侵襲下不可抗拒的現實生活,或無可奈何,或漠然承受,抑或是坦然面對,鏡頭下的情緒映射出了最真實的眾生相…
用相機真實形象地記錄下種種社會意識形態,感知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碰撞出的美,當藝術情感與思想認知交融,鏡頭不再是冷漠的存在,而且充滿人性溫暖的力量!藝術和生命都應該是一種向上的狀態,在時間里流淌的生活,讓照片回歸到靜默與深刻的內里??缭綎|方與西方的界限,游走在現代城市與荒野之間…….
鼓手
口罩
路邊的音樂會
賣花媽媽
美元
男人的憧憬
宣揚
疫情下的孩童
辛阱宇,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環球自由攝影師,戲劇演員, 中英文翻譯員,熱愛生活與藝術,愿靈魂休憩于攝影。
D15、汪濤《邊緣市井》
商業化包裝的市井文化街區在大中城市越來越多,其中不乏成功案例。這也使氣息尚存的老舊街區面臨“生存還是死亡”的尷尬,比如西安灑金橋的西倉。賈平凹先生在小說里把西倉描繪為西安人記憶中最有市井煙火味道的去處:“那里是一個偌大的民間交易場所,主要的營生是家養動物珍禽、花鳥蟲魚,還包括器皿盛具、飼養輔品之類。趕場的男女老幼及閑人游皮趨之若鶩,挎包搖籃,戶限為穿,使幾百米長的場地上人聲鼎沸,熙熙攘攘,好一個熱鬧繁華?!钡@種熱鬧繁華畢竟生于歷史,幾百年的滄桑變幻,難得那一幅幅愜意的生活畫卷依然如故,而整個街區卻早已破舊、擁擠而雜亂,雨雪之后更是泥濘、污穢不堪,與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格局定位不相般配。
現代都市觀念與百姓生活習慣、地攤交易與網絡支付同街混搭,摩肩接踵地碰撞與糾纏,期間還伴隨著人們不斷“朝前看”的欲望和偶爾“再回首”的眷戀。雖說是“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但社會總是要發展,人心也是會思變的。好在變遷的只是市井街區,而文化還將永續。
肯·福萊特說:“我親眼目睹,每一個邁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熱烈地生長”。
逛西倉必經勞武巷,以前這個區域統稱鐵爐坊。
家門就是店門。
朝陽似金照耀早起的鳥。
各得其所各自為戰。
兩個袋子都能用上。
影子與手目標一致。
毗鄰回民街所以早餐很方便。
烤熟的鴨子不會飛。
街角的圍墻預示拆遷的臨近。
汪濤,1964年5月出生,陜西安康人。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陜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網簽約攝影師。
著有《筑夢影像》攝影集(劉錚編輯、胡武功作序)。
攝影感悟:以生活的姿態攝影,以攝影的姿態生活。